目录
01 创新管理科学与工程——复杂创新研究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陈凯华,等
02 工业机器人价格变化的就业效应——基于宏微观的经验证据
肖挺,陈周永,何小钢
03 电价市场化改革与市场势力——基于成本传导率视角的经验证据
宋枫,等
04 经济周期学理思辨:对一个概念辨析和两个研究争议的再探讨
刘达禹,等
05 注册制改革、信息披露与投资者行为——基于创业板定向增发的证据
边江泽,余湄,秦淇林
06 规模依赖型减税政策与企业税收规避行为
崔小勇,卢鹏举,卢国军
07 如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基于平台生态系统包容性创新的案例研究
汪旭晖,卢星彤,张建军
08 乡村特色产业如何实现包容性市场构建?——一项双案例研究
李毅,等
09 中国债券持有人会议制度有效性研究——基于债券契约重新协商的视角
张凯亮,吕长江
10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券商高质量发展?——基于IPO 抑价率的解释
王嘉鑫,赵牧
11 数智化管理决策中的“新颖关系发现”问题:由此及彼的洞察
卫强,等
12 基于医联网的智慧医疗平台行动设计新实践:从远程医疗系统到资源协同平台
丁帅,等
题目:
陈凯华(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前沿科技融合创新研究中心) 杨一帆(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前沿科技融合创新研究中心) 徐海涛(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梅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与人类社会挑战日趋加剧的背景下,使命导向的复杂创新需求日益迫切,催生复杂创新范式兴起,并向多需求并发、多要素联动与多学科交叉方向加速演进。创新研究与管理的焦点议题、核心内容、关键要素与运行条件随之不断演变,复杂性显著提升。迫切需要聚焦创新活动复杂性的新特征,围绕创新研究与管理实践的新需求,研究构建适配复杂创新研究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本文在解析创新活动复杂性的新特征和对管理科学与工程新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一交叉方向。本文凝练总结了创新管理科学与工程从层级化工程控制阶段、到网络化适应管理阶段、再到开放化全球合作阶段以及当前生态化价值共创阶段的演化过程,论证了在复杂创新研究与管理场景中融入和拓展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和方法的新需求。创新管理科学与工程以复杂科学、系统工程、数智技术等基础性与前沿性研究为基础,是面向复杂创新活动全过程研究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为复杂创新研究提供整体性分析框架,也为复杂创新管理实践及政策设计提供科学支撑。本文不仅推动复杂创新研究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深化拓展,还推动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及方法的发展应用,促进创新研究与管理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领域的互相赋能与协同发展。
创新管理科学与工程, 复杂创新研究与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 复杂系统与系统复杂性
收稿时间:2024-11-11
反馈外审意见时间:2025-2-20、2025-5-19、2025-7-3
拟录用时间:2025-9-5
题目:
肖挺(江西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 陈周永(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 何小钢(江西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
本文基于标准要素需求理论与任务框架模型,研究了2015~2023年间工业机器人价格变化对中国就业的宏微观影响。通过构建企业—省份—年份三维面板数据,采用加权法测算工业机器人价格,并运用多种计量方法识别其与就业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以下研究发现。(1)工业机器人价格下降显著促进就业增长,价格每降低1%,企业就业人数增加约0.008%。(2)在作用机制上,工业机器人价格下降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促使企业通过降价抢占市场,由此带来的需求与产出扩张帮助实现就业增长。(3)异质性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价格下降促进就业增长的作用在沿海地区与低技术行业中更为显著。此外,工业机器人价格下降减少了生产类岗位,但也显著增加了技术与销售类岗位,且其对高学历人员就业的促进作用明显。(4)宏观层面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机器人价格下降对省级就业率的提升作用,并未发现“机器替代人”导致的就业净减少。本研究为理解自动化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影响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工业机器人, 机器人价格, 就业效应, 自动化, 任务模型
收稿时间:2025-2-6
反馈外审意见时间:2025-5-29、2025-7-14、2025-8-18
拟录用时间:2025-9-30
题目:
宋枫(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兰梓艺(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郭伯威(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全球能源战略研究中心) 崔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
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成本传导率视角切入,评估自2015年新一轮电力市场改革以来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与竞争性市场的建设成效。首先,构建电力市场成本—价格传导的理论分析框架,考察电力市场成本传导率如何受到市场竞争程度、需求价格弹性和边际成本弹性等因素的影响;然后,利用广东省电力市场小时级别的高频市场出清数据和发电机组微观数据,量化估计成本传导率。研究发现,电力价格能够显著地传导发电成本,成本传导率约为55.7%,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这一结果表明,电力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已经初步建立,能够实现成本有效传导,但市场结构更偏向非竞争性。分成本类型看,电力价格能够显著传导燃料成本,传导率达到54.8%;尽管对碳排放成本的传导率也达到42.9%,但统计上并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市场竞争程度更高、需求价格弹性更小、边际成本弹性更低的时段,成本传导率更高。本研究对于完善电力市场建设、推动电碳协同发展、提升电力行业监管效能、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成本传导, 电力市场, 市场势力, 价格市场化
收稿时间:2024-9-13
反馈外审意见时间:2024-11-26、2025-1-2
拟录用时间:2025-6-24
题目:
刘达禹(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徐斌(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宋洋(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李子林(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长久以来,有3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经济周期研究,它们被统称为一个概念辨析和两个研究争议。一个概念辨析是指经济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周期成分之间的辨析,两者均被称为经济周期,到底有何异同;而两个研究争议则分别是指“谷—谷”分割困境和“Uhlig争议”。本文系统地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得出结论如下:第一,经济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周期成分均是经济周期,两者具有学理同源性和相近量纲,只是描述各有侧重,前者与后者之差可以近似替代潜在增长率;第二,严格执行“谷—谷”分割法并不能准确刻画经济周期,现实中常用的广义“谷—谷”分割法实则暗含了“基钦约束”与“刘易斯约束”;第三,采用年度数据和季度数据划分经济周期通常会面临不一致的问题,其中,前者适合于刻画“朱格拉周期”,后者更适合于刻画“基钦周期”;第四,“Uhlig争议”的本质是在经济事实与统计预测之间进行权衡,它所关注的参数只是计量评价空间中的角解点;若是从常规视角审视,将用于表征趋势平滑程度相较于拟合程度重要性的权重参数设定为12.5才是占优选择,这也是对“Uhlig争议”的中国解答。
经济周期, 广义“谷—谷”分割法, “Uhlig,争议”
收稿时间:2024-6-3
反馈外审意见时间:2024-11-26、2025-7-3
拟录用时间:2025-9-24
题目:
边江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资本市场与政策研究中心) 余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资本市场与政策研究中心) 秦淇林(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
本文以A股2017~2022年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事件为样本,研究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对信息披露及经济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注册制实施后定向增发公告文本确定性和信息含量显著提升,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和公告效应明显下降,说明注册制实施改善了市场质量。异质性分析表明,注册制改革引发竞争机制,促使公司主动提升信息披露质量。这一效果在高融资约束和科技类公司中更显著,且会加大募集资金用于研发的比例,服务于实体经济。此外,在IPO市场,注册制提升信息披露质量的同时,因大量个人投资者交易,加大了市场信息不对称,且竞争压力使公司倾向于披露正面信息,导致股价未来出现反转。该现象在个人投资者参与度比较稳定的定向增发市场中并不显著。本文结论为深化注册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提供参考,并建议考察制度实施效果需考虑投资者结构的影响。
注册制改革, 信息披露, 信息不对称, 个人投资者, 定向增发
题目:
崔小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卢鹏举(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卢国军(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本文利用2016~2020年全国税收调查数据,采用群聚识别与结构模型,系统研究了规模依赖型减税政策引发的群聚现象及企业税收规避行为。在理论上,本文将企业应税收入弹性分解为真实反应与税收规避反应,实证结果表明:群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变化的70%以上源于税收规避行为,且群聚企业主要通过虚增成本(尤其是增值税进项税额)实现规避。反事实分析表明群聚现象中的税收规避行为使政府减税成本增加1/3,同时导致经济总产出下降0.38%。此外,由于真实反应与税收规避反应之间存在替代效应,严征管政策虽能有效打击企业税收规避行为,但对减少企业群聚现象、缓解税收规避行为对财政收入和宏观经济扭曲的效果有限,而降低税率差异是缓解扭曲的关键。本文为理解企业税收规避行为及深化企业所得税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规模依赖型减税政策, 群聚现象, 企业税收规避, 虚增成本
题目:
汪旭晖(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卢星彤(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张建军(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如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使其共享发展红利,既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也是包容性创新的重要前沿课题。本研究基于拼多多平台生态系统重塑云南保山潞江镇咖啡产业案例,采用“障碍识别—机制解构—效应分析”研究框架,系统剖析小农户经市场接入、能力提升与生产标准化、价值开发与产业融合3个阶段,与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过程机制。研究发现,平台生态系统通过依次实施以市场进路疏通、产业适应性重构、价值共同体建构为核心的包容性创新活动,助力小农户逐步克服市场进路阻塞、产业适配性不足、价值创造潜能受限的障碍,促使其实现机会获取、差异弥合和位势跃迁,推动其在个体、组织、网络和系统层面全面发展。平台型企业在上述过程中先后发挥引导信息有序集散、推动数据多边共享、促进资源耦合协奏的作用,以整合多元组织的优势资源和关键举措,使其在生态系统层面聚合形成包容性创新合力。本研究构建起推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关键机制,提出“生态共创式”包容性创新范式,深化了如何实现高效包容性创新以促进衔接的底层逻辑。本文丰富了农业现代化、包容性创新和平台经济的理论研究,也为小农户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市场化的路径指导。
小农户, 现代化大农业, 包容性创新, 平台生态系统
收稿时间:2024-9-30
反馈外审意见时间:2025-2-20、2025-4-23、2025-6-23
拟录用时间:2025-8-26
题目:
李毅(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吴茂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王龙杰(浙江外国语学院新型国际关系高等研究院) 杨俊(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仅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也是畅通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基于包容性市场理论,选取浙江省长兴县顾渚村和磐安县乌石村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归纳式案例分析,深入探究乡村特色产业构建内生式包容性市场的过程机制。首先,本文提炼出我国乡村特色产业情境下,内生式包容性市场构建面临的制度性、网络性和认知性结构约束三维分析框架。随后,本文揭示出乡村特色产业经过外发促内生、内联促外引、内外相融合,逐步实现“特色资源市场化”“产业实践市场化”“村庄场域市场化”的内生式包容性市场构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乡村特色产业通过自组织逐步嵌入社会、产业和行政的递进式嵌入策略,实现自组织“创优争强”与政府“选优扶强”同频共振。研究结果通过揭示以本地化制度供给构建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相衔接的基础制度、以协同型网络搭建打破城乡区域的“封闭小市场、内部小循环”、以服务型政府角色定位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效结合,为我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以及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启示。
乡村特色产业, 全国统一大市场, 包容性市场, 自组织, 结构性约束
收稿时间:2024-12-30
反馈外审意见时间:2025-3-26、2025-5-27
拟录用时间:2025-9-25
题目:
张凯亮(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吕长江(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债券市场正逐步实现从行政化管理向市场化治理转型。债券持有人会议制度旨在通过债券契约双方之间市场化的契约重新协商防范化解债券违约风险,保护债券投资者利益。基于我国债券持有人会议决议公告数据,本文探究了债券持有人会议召开的影响因素、债券市场反应及治理效应。研究发现,过往业绩表现越差、财务杠杆越高、信用违约风险越大、契约不完备性越强及契约重新协商成本越低的债券,存续期内越有可能召开债券持有人会议。债券持有人会议决议公告日短窗口内具有显著正向的债券市场反应,并且长期能够降低债券信用违约风险,保护债券投资者利益。异质性分析表明,该正向债券市场反应在债券发行人信用状况越差、债券持有人参会率越高及议案能更好地保护债券投资者利益时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限制资本性支出、约束资产转移、避免债权稀释及提高会计信息稳健性是债券持有人会议保护债券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机制。进一步分析表明,债券持有人会议决议对债券发行人具有一定约束力,并且能显著改善债券发行人的业绩表现,表明市场化的契约重新协商有助于实现债券市场契约双方福利的帕累托改进。本文拓展了债券契约重新协商的理论文献,并且评估了我国债券持有人会议制度的有效性及其潜在缺陷,对于我国债券市场深化改革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债券市场转型, 债券持有人会议, 契约重新协商, 债券投资者保护, 帕累托改进
题目:
王嘉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赵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证券行业的运行逻辑与发展路径。作为数据密集、技术密集且场景复杂的重要领域,券商首次公开募股(以下简称IPO)业务在传统模式下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智能化转型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通过机器学习识别并量化券商的人工智能专利信息,以IPO抑价率为切入点,探讨人工智能技术是否为券商IPO业务注入了强劲动能。研究发现,券商的人工智能技术实力显著降低了IPO抑价率,背后机制在于其提升了券商的信息处理、市场预测和风险识别能力,从而有效抑制了抑价率水平。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一效果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复杂度较高、应用劳动节约型技术与注册制背景下尤为显著。此外,从券商个体及行业看,券商的人工智能技术实力不仅进一步增强了低IPO抑价率对业务优势的正面作用,体现在提升券商声誉、降低承销风险和增加承销收入方面,还能影响不同券商的发展路径,为大券商实现IPO规模化发展和小券商打造特色化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持。总之,本文不仅丰富了技术进步对IPO影响的相关文献,还为推动证券行业的智能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券商人工智能技术, IPO,抑价率, 信息处理, 市场预测, 风险识别
收稿时间:2024-9-18
反馈外审意见时间:2024-12-5、2025-2-14、2025-3-26
拟录用时间:2025-9-1
题目:
卫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慕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郭迅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陈国青(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系作为一类重要知识,在管理决策中扮演关键角色,通过创新性地设计智能方法从大数据高阶空间中发现新颖关系是管理科学领域的关注焦点。本文对数智化管理决策中的“新颖关系发现”问题进行系统性探讨,基于对相关概念和文献的梳理界定分析了其科学内涵、表示方式和管理意义,以及数据、知识和映射视角下的要素特征。进而,对若干前沿探索进行凝练,包括融合消费者行为和体验的产品间关系、由兴趣属性间接传导的品牌间关系、协同电商和社交领域的嵌入间关系等,给出新颖关系发现的问题建模、知识表示和求解策略,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特别地,在复杂管理场景和科学决策需求下,数据更多具有宏微粒度、内外来源、富多模态、交叉时变的特征,且知识更多呈现间接、隐性、动态、跨域的形式,而智能方法创新则需要基于问题情境设计序列学习、协同寻优、向量嵌入、潜隐变量等技术要素,以充分融合和表征大数据并有效构建高阶空间,通过深层语义建模来发现新颖关系。本文工作有助于学界和业界获得对于“新颖关系发现”问题的深入洞察,为管理科学领域大数据分析方法创新和新知贡献提供启迪,同时对数智赋能的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科学政策决策提供支撑和参考价值。
数智化管理决策, 新颖关系发现, 大数据高阶空间, 智能方法创新
题目:
丁帅(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据科学与智慧社会治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智能决策与信息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朱源波(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王浩(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据科学与智慧社会治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智能决策与信息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王一凡(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刘心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范先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度赋能我国医疗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智慧医疗新模式新服务加速涌现。传统远程医疗系统功能相对单一、流程固化,亟需通过价值共创的智慧医疗平台设计创新和管理实践,推动医联网环境下的多元主体医疗资源整合与服务优化。本文在剖析我国智慧医疗平台建设瓶颈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行动设计研究方法的智慧医疗平台价值共创模型和成效评估方法,提炼了智慧医疗平台的初始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面向微创医疗行业互联网协同服务平台的迭代研发过程开展实践研究,通过对初始设计原则的修正与增补,提炼出医联网环境下智慧医疗平台的5项核心设计原则,阐明了从远程医疗系统到资源协同平台的转型成效,从而为我国智慧医疗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医联网, 智慧医疗平台, 行动设计研究, 价值共创, 资源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