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世界》2025年第10期论文、录用周期

会员社区
| 来源:《管理世界》2025年第10期论文、录用周期目录
来源: 《管理世界》2025年第10期论文、录用周期

目录

01 国际标准采用与企业国际市场拓展——理论与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王艳艳,王孝松,胡玫

02 风险偏好能否成为我国金融风险的前瞻性指标?——来自前沿机器学习方法的新证据

杨子晖,李东承,陈雨恬

03 外部需求转移与企业创新:理论、机制与中国证据

钟腾龙,等

04 环境规制政策与劳动力市场动态结构变迁——基于搜寻摩擦与专用技能异质性的视角

李俊青,李响,高瑜

05 代扣代缴制度的治税效应研究——基于两税信息比对的经验证据

刘华,邹典璋,王姣

06 AAA担保机构与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关于担保供给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林晚发,等

07 医保基金监管的震慑效应:理论与实证分析

王贞,封进,刘一恒

08 县域医共体建设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基于某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的分析

朱凤梅,何庆红,王震

09 数字技术与企业价值——基于数字并购场景的研究

谢红军,齐翔

10 学术创业驱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贯通机制研究——以智能计算领域为例

朱子钦,等

11 专精特新企业如何打破成长锁定?——基于明飞科技的案例研究

冯永春,等

12 实证研究中的控制变量选择:原理与原则

张子尧,黄炜

# 01 #

题目:

国际标准采用与企业国际市场拓展——理论与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作者:

王艳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王孝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胡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

在全球经贸格局深度调整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提升国家标准的国际化水平已成为中国推动制度型开放的重要抓手。然而,标准国际化能否有效推动企业层面的国际市场拓展,仍缺乏系统的实证检验。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以国际标准采用效率衡量中国的标准国际化水平,并结合企业出口行为数据,实证评估了标准国际化对企业国际市场拓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际标准采用效率的提升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国际市场拓展,表现为出口收入占比的提升、出口国家和产品数量的扩展以及出口市场占有率的增长。机制识别表明,标准国际化通过降低行业生产率门槛、增加内外贸一体化企业数量,提高了企业的对外拓展能力。异质性分析显示,外资企业、董事具有海外背景以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企业在标准国际化过程中获益更为显著。此外,企业在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中的实际参与行为也表现出显著的协同增强效应。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标准国际化与企业国际市场拓展之间的影响机制,在实践上为推动标准战略服务国家贸易发展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关键词:

制度型开放, 标准国际化, 国际标准采用效率, 国际市场拓展, 生产率门槛

录用周期:

收稿时间:2024-7-28反馈外审意见时间:2025-1-21、2025-4-8拟录用时间:2025-8-4

马克相关数据:

上市公司控制变量大全

世界各国数据库

海关出口产品质量数据

# 02 #

题目:

风险偏好能否成为我国金融风险的前瞻性指标?——来自前沿机器学习方法的新证据
作者:

杨子晖(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 李东承(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陈雨恬(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

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不确定性攀升、金融系统震荡加剧,如何完善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体系、及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隐患,引起了我国监管机构的高度重视。2007年次贷危机与2023年硅谷银行破产相继表明,银行风险偏好的大幅上升是信贷扩张乃至金融风险加速积聚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本文基于银行业资产负债表数据,准确测度我国银行业风险偏好,并采用前沿的机器学习方法对金融风险展开预测。分析结果显示,风险偏好是我国金融风险的前瞻性指标,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的规模加权风险偏好较高,而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的单位资产风险偏好相对更高。与此同时,在高风险时期,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也会加剧金融市场异常波动,甚至进一步诱发金融风险。此外,前沿的机器学习方法能够对我国银行风险进行稳定、有效的预测。而且,较之银行杠杆等传统监管指标,基于风险偏好指标构建预测模型时,其样本外预测拟合优度出现了明显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银行风险偏好实施差异化管理、结合机器学习方法加强金融风险实时监控的若干政策建议,从而有助于我国提高金融系统稳定性,完善全方位、前瞻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体系。

关键词:

银行风险偏好, 金融风险, 风险预测, 机器学习

马克相关数据:

金融机构明细数据

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 03 #

题目:

外部需求转移与企业创新:理论、机制与中国证据
作者:

钟腾龙(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闵悦(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张晓涛(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蒋海威(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摘要:

在外部需求规模冲击之外,我国还面临外部需求转移,包括进口国将需求从中国转移至别国的负向外部需求转移和进口国增加从中国进口的正向外部需求转移。本文研究外部需求转移影响中国企业创新的理论、机制和效应。本文存在以下几点研究发现。第一,基于创新租金和企业前景理论进行理论分析,负向外部需求转移倒逼企业创新,尤其是实质性创新;正向外部需求转移下企业通过边际创新维持竞争优势。第二,构建“压力机制—能力机制—外部环境机制”框架进行机制分析,外部市场机会获取压力、业绩压力和市场竞争压力较大企业,生产能力、内部融资能力、前沿技术赶超能力较强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对知识产权保护程度高、金融市场发达、经济韧性强的企业在面临负向外部需求转移时创新力度更大。第三,基于中国上市企业—海关数据库匹配数据证实了以上理论推论和作用机制。基准回归结果显示负向外部需求转移增加1个标准差会导致企业创新增加1.69%个标准差。第四,拓展性分析表明面临负向外部需求转移的企业在进行创新后出口明显上升。此外,使用行业数据拓展样本期限,本文主要结论仍然成立。本研究为企业通过创新应对外部需求转移,以及促进我国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外部需求转移, 创新, 专利, 上市企业

马克相关数据:

5700万+中国专利数据库

中国工企和海关数据库匹配

上市公司与海关数据匹配

# 04 #

题目:

环境规制政策与劳动力市场动态结构变迁——基于搜寻摩擦与专用技能异质性的视角
作者:

李俊青(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南开大学经济行为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李响(天津社会科学院亚太合作与发展研究所) 高瑜(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

如何平衡保护环境的需求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压力是中国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搜寻摩擦和专用技能的两部门搜寻匹配模型,探究了环境政策如何在短期内引发产出和失业率的较大变化,进而长期改变就业市场的部门结构与技能结构。研究发现,环境政策引发的短期失业效应比长期更为明显。环境规制的需求转移效应会使就业结构趋于清洁化,但专用性技能在行业间的异质性和迁移摩擦会使就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低技能工人对高技能工人的替代。反事实政策实验发现,征收环境税并将其用于企业扩岗补贴的政策组合在实现环境目标的同时能够优化就业结构,抑制就业结构的低技能化趋势,降低环境政策的人力资本成本。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更有效地应对环境规制引发的短期就业市场波动,缓解工人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冲击,从而实现保护环境与稳定就业的“双重红利”。

关键词:

环境规制, 搜寻摩擦, 技能异质性, 就业结构

马克相关数据:

地级市-环境规制力度 | 15个文本词频

人口迁徙指数367个城市

智联招聘数据库1300万条

# 05 #

题目:

代扣代缴制度的治税效应研究——基于两税信息比对的经验证据
作者:

刘华(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邹典璋(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王姣(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

提升纳税遵从是税收治理的核心内容,也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目标。基于“源泉扣缴”和“信息报告”的双重机制设计,代扣代缴制度在促进所得税遵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鲜有研究从“信息报告”机制的视角提供相关的经验证据。本文基于全国税收调查数据,以个人和企业的工资信息比对(简称两税信息比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制度如何影响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研究发现,两税信息比对政策完善了代扣代缴制度的“信息报告”机制,抑制了企业通过虚增工资进行税前抵扣的逃税行为,显著提升了企业所得税的纳税遵从。这种效应对民营企业、初始纳税遵从度低的企业、社保由经办机构征收的企业以及小微企业影响更大。进一步分析发现,两税信息比对政策还有助于提升个人所得税的纳税遵从水平。本文不仅对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提高税收征管效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通过税种间信息共享长效机制,推进信息治税和数字治税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

代扣代缴, 信息报告, 薪酬策略, 纳税遵从

马克相关数据:

上市公司-避税程度测算

570万A级纳税人名单数据

# 06 #

题目:

AAA担保机构与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关于担保供给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作者:

林晚发(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卢洁宜(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 刘岩(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创业学院)) 宋敏(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债券融资担保模型,以此说明AAA担保机构提供的市场化担保,可以通过更好的风险分担机制,改善债券市场配置效率。对基准模型的拓展进一步表明,在省级集中资源设立AAA担保机构,相对于在地市级分散设立担保机构,能实现更高的债券市场配置效率。本文基于城投债数据对上述理论预测进行检验,发现AAA担保机构能够提高城投公司债券的发行金额和发行数量;省级AAA担保机构通过更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项目风险评估,促进了城投债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此外,AAA担保机构通过改善城投债市场配置效率,进一步促进地方基建投资与经济增长,同时有助于降低地方银行信贷风险。本文研究表明,提高担保机构的信息处理能力,增加优质担保供给,能够提升直接融资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AAA担保机构, 担保供给, 信息优势, 债券市场, 高质量发展

马克相关数据:

地级市-城投债数据

# 07 #

题目:

医保基金监管的震慑效应:理论与实证分析
作者:

王贞(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封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刘一恒(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

摘要: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严厉打击基金违规使用行为。然而,由于医疗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建立高效和常态化的基金监管体系仍面临挑战。为此,本文首先构建了医疗机构和医保部门之间的重复博弈模型,并采用时间断点回归分析法,检验国家医保局首次通报欺诈骗保典型案例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稳健地发现:通报当天,百度“骗保”资讯指数显著提升5倍,表明网络关注度大幅增加;通报后,对于未受稽查的医疗机构,其住院费用和医保支出分别显著下降约24%和21%,住院人次减少约9%,门诊—住院转化率下降3个百分点,体现了基金监管的震慑效应。机制检验表明,通报骗保案例释放了监管力度加强的信号,提高了医疗机构的预期惩罚成本和稽核概率。估算表明,首次案例通报在短期内为医保基金节约了161亿元。本文为中国特色的监督监管体系建设和常态化医保基金监管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医疗保险, 基金监管, 震慑效应, 欺诈骗保, 时间断点回归

马克相关数据:

各省居民健康与医疗卫生水平数据

# 08 #

题目:

县域医共体建设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基于某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的分析
作者:

朱凤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何庆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王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

提高基层医疗“健康守门人”的能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是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本文利用2018~2022年某省4地32个县超3000万条城乡居民医保患者就诊全样本数据,构建交错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评估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政策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加入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后,县域内门诊慢特病患者次均医疗费总额显著下降,县级医院门诊服务量和住院天数显著下降,基层医院门诊慢特病人数和住院人次显著上升。进一步分析发现,县域医共体建设优化了医保支付结构,县级医院门诊慢特病医保支付显著下降,基层医院普通门诊和普通住院医保支付显著上升,但没有影响县域医疗服务质量。机制分析表明,县域医共体主要通过控制参保人就诊率、减少分解治疗、更加重视居民健康体检实现了上述政策效果。本文全面检验了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政策预期,为县域医共体政策设计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

县域医共体, 总额预算付费, 次均医疗费, 分级诊疗, 资源配置

录用周期:

收稿时间:2024-3-21反馈外审意见时间:2024-9-9拟录用时间:2025-9-12

马克相关数据:

中国县域面板数据

各省居民健康与医疗卫生水平数据

# 09 #

题目:

数字技术与企业价值——基于数字并购场景的研究
作者:

谢红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齐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摘要:

从外部并购的数字技术能否提升企业价值?这不仅是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战略性问题,也是理解技术来源与组织价值关系的关键问题。本文将数字并购视为企业实现数字技术能力跃迁的通道而非简单的技术移植工具,并利用2001~2021年的上市企业并购案例,揭示了外部并购带来的数字技术通过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不仅在短期内获得资本市场的显著认可,而且实现了约8%的长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其中,利用其他并购作为对照组剥离并购效应显示,约50%的短期宣告效应可归于并购的数字技术;而在长期由数字化转型和研发、人力资本、数字资本等互补要素投入引致的生产率提升,主要是水平型而非垂直型的增长,这与数据中观察到的专利产出未有明显变化的发现一致。此外,非国有企业、数字企业以及控股并购的长短期价值更高,跨境和产业数字化并购更受市场短期青睐。上述结论表明,从外部收购的数字技术为并购企业创造了显著价值,积极的数字并购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的有效路径,但要实现外部并购技术的垂直增长效应仍需数字创新能力的根本性跃迁,这可能是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在决策数字并购活动中需要重点考虑的。

关键词:

数字并购, 数字技术, 企业价值, 数字化转型, 全要素生产率

录用周期:

收稿时间:2024-1-24反馈外审意见时间:2024-6-17、2024-11-28拟录用时间:2025-8-8

马克相关数据:

上市公司MD&A数字化转型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数据

上市公司并购数据

# 10 #

题目:

学术创业驱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贯通机制研究——以智能计算领域为例
作者:

朱子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李振东(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赵晨(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梅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陈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摘要:

未来信息技术突破性成果持续加速涌现,成为国际技术竞争前沿高地,而其中的智能计算领域是支撑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关键基础,但其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中仍存在较多堵点难点。本文采用纵向多案例研究方法,从“创业准备—创业过程—创业外延”三阶段,基于角色认知理论与知识基础观,对学术创业活动中的角色认知转变、融合等与知识技术的进阶、转化、扩散共创等活动展开关联分析。研究发现:(1)知识进阶与角色再识激发的学术创业,能够有效牵引智能计算领域前沿知识成果向应用端转移转化,但创业发起的制度逻辑存在差异;(2)学术创业者多重角色融构联动,能带动智能计算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现嵌入式或耦合式融合,推动知识成果高效转化与扩散共创;(3)基于学术网络的广义学术创业活动更利于知识技术溢出与反哺,以构筑科技主体与产业主体共生共演的集群与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创新活动的长效深度融合。本文深入揭示了学术创业驱动智能计算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内在机理,为智能计算等未来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学术创业, 未来产业, 智能计算,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贯通机制

录用周期:

收稿时间:2024-11-9反馈外审意见时间:2025-3-21、2025-5-7拟录用时间:2025-9-10

马克相关数据:

地级市-未来产业水平数据

人工智能招聘大数据

人工智能企业数据库

# 11 #

题目:

专精特新企业如何打破成长锁定?——基于明飞科技的案例研究
作者:

冯永春(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 曹鑫锐(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 邬爱其(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王玲(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 周轩(南开大学商学院)

摘要: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对于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此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受环境复杂变化影响陷入成长锁定。为探明专精特新企业如何打破成长锁定困境,本文基于战略动态响应视角,深入剖析明飞科技遭遇并破解两次成长锁定困境的企业实践。研究发现:(1)在市场竞争加剧情境下,专精特新企业的“专精”和“特新”优势容易被竞争者侵蚀,致使其成长空间受到挤压,陷入“优势侵蚀型”成长锁定;在市场需求转移情境下,专精特新企业的“专精”和“特新”优势容易被束缚于原有领域,无法满足新需求,致使企业遭遇成长“天花板”限制,陷入“优势束缚型”成长锁定;(2)遭遇“优势侵蚀型”成长锁定时,专精特新企业可以通过“跃迁式”战略动态响应行动,从原市场跃迁至更具发展潜力的目标市场,重新建立竞争优势并实现变革式成长;(3)遭遇“优势束缚型”成长锁定时,专精特新企业可以通过“延拓式”战略动态响应行动,延展现有核心技术并拓展应用至高附加值业务领域,逐渐释放竞争优势并实现渐进式成长。本研究探明了专精特新企业成长锁定的形成机理及其破解机制,能够贡献于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研究及战略动态响应研究,对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专精特新企业, 成长锁定, 战略动态响应, 优势侵蚀, 优势束缚

录用周期:

收稿时间:2024-9-25反馈外审意见时间:2024-12-31、2025-2-7、2025-3-31拟录用时间:2025-9-9

马克相关数据:

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

专精特新小巨人财务数据

# 12 #

题目:

实证研究中的控制变量选择:原理与原则
作者:

张子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黄炜(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摘要:

控制变量的选择是决定因果推断类实证研究有效性的关键环节。本文系统阐释控制变量在观测性实证研究中的作用原理、选择标准、使用原则与实践建议。利用潜在结果框架和线性回归模型估计量分解,明确控制变量在因果识别和统计推断两个核心环节的重要作用。在因果识别环节,“好”控制变量通过合理分层让观测性数据在局部尽可能近似于随机化实验,而“坏”控制变量会引入选择性偏误。在统计推断环节,“好”控制变量有助于减少数据噪音干扰,提高估计精度,而“坏”控制变量则会放大估计误差、降低统计功效。控制变量的“好”与“坏”取决于其在因果结构中的位置,而研究者对因果结构的理解来源于社会科学理论和现实制度背景,故控制变量的选择应由理论驱动而非数据驱动。在此基础上归纳实证研究中若干类常见控制变量的分类判别方法,总结提炼控制变量使用的5个基本原则:基于因果结构选择控制变量、高度重视坏控制变量问题、关注控制变量的重叠性、在复杂情况下权衡控制变量“利”“弊”,以及避免过度解读控制变量系数,并基于上述原则提出具体的实践建议。本文为社会科学实证研究者优化研究设计提供了富有操作性的方法论框架,对提升实证研究的可信性、透明性和可复制性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控制变量, 因果推断, 观测性研究, 选择性偏误

录用周期:

收稿时间:2025-3-4反馈外审意见时间:2025-7-9拟录用时间:2025-8-26

马克相关数据:

实证研究Stata代码命令汇总

中介效应、多重中介效应模型

上市公司控制变量大全

下载链接
需要登录后查看 点击登录
客服一:372574023(QQ)
客服二: macrodata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