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01 平台企业国际化:理论框架与研究展望
夏敏,等
02 平台企业如何响应制度压力——基于合法性与效率的整合视角
苏敬勤,等
03 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中互补者产品策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平台治理的调节效应
焦豪,等
04 与鲨共泳:平台主进入对互补者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合法性视角
李正卫,等
05 中小制造企业如何走向平台化——基于数据资源编排视角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彭正银,等
06 在线社会支持总是有助于提升用户创造力吗
尹苗苗,等
07 美国实体清单制裁的战略应对——基于24家被制裁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
俞荣建,等
08 耗竭还是投入?防御型工作重塑的双刃剑效应
王琦琦,等
09 多市场接触与企业供应链战略——基于相互克制视角
邓新明,等
10 网络匿名性对探索性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费显政,等
11 品牌标识情境性变化对消费者品牌温暖感知的影响
王葶亦,等
12 诱人的标题能俘获人心吗?社交媒体 “标题党”、业绩状况对投资者判断影响的实验研究
蔡闫东,等
13 法治水平、公司治理与劳动力投资效率
袁知柱,等
14 危中寻机:战略联盟对民营企业韧性的影响研究
连燕玲,等
15 中小股东积极主义能改善分析师盈余预测质量吗
马永强,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陈伟忠,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16 打破 “小院高墙”:不确定情境下 “单项冠军”企业如何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
李阳,等
17 知识转移视角下项目型组织价值创新机理研究——“海油工程COOEC”的模块化项目对比分析
刘俊颖,等
题目:
夏敏,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魏江,浙江财经大学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 杨洋,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
平台企业的海外扩张正成为国际商务领域学者关注的新兴话题,相关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正在对传统国际商务的全球化主体及其行为理论发起挑战。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的115篇相关文献,归纳出平台企业国际化的驱动因素、行为与决策、绩效等关键主题的核心理论及其解释机制,提出了平台企业国际化的理论框架,并就各主题的研究现状及其在中国情境中的探索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平台企业,国际化,中国情境,理论视角,
题目:
苏敬勤,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何新月,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韩少杰,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平台治理背景下,具有模块化架构和网络效应特性的平台企业相较于传统企业在制度压力的战略响应机理上究竟有何差异,已有研究对此缺乏深入剖析。本文选取阿里巴巴集团为研究对象,采用嵌入式案例研究方法,构建了合法性和效率的整合性分析框架,探索平台生态情境下平台企业的战略响应机理。研究发现:(1)与传统企业的战略响应不同,平台企业通过合法性与效率的情境平衡进行战略响应。(2)在平台生态情境下,制度压力因平台特性生成平台生态系统跨层次的效率损失,并根据效率损失的水平强弱对制度压力呈现补偿效应和杠杆效应。(3)平台企业通过综合评估制度压力水平和效率损失水平进行战略决策,选择适宜的合法性与效率的策略组合,形成双元协同、秩序适应、双重防御、创新迁移四种战略。本文的主要贡献是基于合法性和效率的整合视角,提炼出有别于传统组织情境的平台战略响应内在机理。这既是对传统企业战略响应文献关于平台特性关注不足的补充与深化,也是在平台经济时代对制度压力下平台战略响应理论规律挖掘的新尝试和新探索。
制度压力,效率损失,战略响应,整合视角,情境平衡,平台企业,
题目:
焦豪,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王林栋,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王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赫昭然,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中关于互补者如何根据平台资源制定匹配的产品策略以提升经营绩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注意力的研究视角,本研究以美团外卖平台为例,探究平台互补者产品策略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及平台治理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平台互补者所提供的产品组合类别对经营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平台互补者所提供的产品规模与其经营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2)平台互补者所提供产品组合类别与产品规模越趋于一致,其经营绩效水平越处于较高水平。(3)平台质量认证显著增强了产品组合类别对经营绩效的积极影响;同时,也促使产品规模与经营绩效之间倒U型关系的拐点向右移动。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注意力视角下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中互补者产品策略与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还为平台互补者如何优化产品策略提供了实践指导。
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互补者产品策略,经营绩效,平台质量认证,
题目:
李正卫,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赵鑫,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郑雅丹,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平台主进入互补市场,致使互补者的“与鲨共泳”现象近年来显著增加,重塑了平台内的关系动态。本研究结合合法性理论,综合探究了平台主进入对互补者创新的差异化影响机制。对223个电商平台互补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1)平台主进入通过提升互补者感知到的市场合法性、社会合法性促进了互补者的创新,通过降低关系合法性抑制了互补者的创新。(2)平台互补资产和互补者声誉强化了市场合法性和社会合法性的正向中介作用。(3)平台互补资产和互补者声誉在关系合法性路径中有调节的中介作用不显著。本文创新性地引入合法性视角,揭示了电商平台情境下平台主进入对互补者创新的双刃剑作用,拓展了关于平台主进入影响方面的路径和情境的研究,为平台主和互补者提供了相关战略的实践指导。
平台主进入,平台合法性,互补者创新,平台互补资产,互补者声誉,
题目:
彭正银,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 张晨,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 李妍,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
平台企业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态、战略支撑和新引擎,实施平台化转型是制造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但中小制造企业实施平台化的过程与机制尚未被充分揭示。本文基于资源编排理论,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对中小制造企业平台化过程及其内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1)不同发展阶段中小制造企业数据资源编排实现平台化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依附—交互型数据资源编排驱动平台意识萌发、参与—拓展型数据资源编排驱动平台核心构建、联动—集成型数据资源编排驱动平台价值创造,并形成“资源获取—转化能力—实施行动—形成结果”的数据资源编排过程。(2)平台化过程中数据资源编排驱动了中小制造企业“被动存储—主动建设—集成运用”的数据资源利用逻辑与“订单式—自主式—平台式”的核心业务拓展逻辑,帮助企业实现数据要素向数据资产转化,进一步激发企业从专注产品价值向追求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价值迈进。本文揭示了中小制造企业平台化过程机理,拓展了资源编排理论,为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参考。
中小制造企业,物联网平台,数据资源,资源编排,平台化,
题目:
尹苗苗,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 王晓楠,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 吴钰,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 赵津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用户创造力作为企业创新的重要知识来源,已引起学界和业界广泛关注。尽管以往学者识别出在线社会支持是影响用户创造力的关键因素,但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尚未得到深入揭示。本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探究在线社会支持不同维度对用户创造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对小米社区的客观数据和三阶段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1)在线信息支持与用户创造力之间呈倒U型关系,在线情感支持积极影响用户创造力;(2)和谐型创新激情中介在线信息支持、在线情感支持与用户创造力之间的关系;(3)用户领先性积极调节在线信息支持与和谐型创新激情之间的倒U型关系,并积极调节在线情感支持与和谐型创新激情之间的正向关系。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在线社会支持与用户创造力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也为提升用户创造力提供了有益的管理启示。
在线社会支持,用户创造力,和谐型创新激情,用户领先性,
题目:
俞荣建,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链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 何新伟,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 张思,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国企业如何配置战略行动回应美国实体清单制裁,是技术民族主义思潮常态化情境下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已有研究略显碎片化,忽略了战略要素间的协同关系及战略选择的复杂情境作用,未能揭示具体战略行动,导致中国企业战略应对美国实体清单制裁的方式及原因机制尚不清楚。采用多案例扎根分析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准混合设计,基于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的中国上市企业样本,本研究识别了经历实体清单制裁企业的战略应对模式,并检验了组织层面(企业规模、创新能力与技术依赖)和行业层面(行业集中度与行业成长性)五个条件变量形成的战略应对模式组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企业存在三种逻辑递进的战略应对模式:供应重组、韧性重塑与全域适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三种战略应对模式具有差异化驱动机制:供应重组模式的驱动机制为弱基础及低依赖下的行业前景型,韧性重塑模式的驱动机制为弱资源及低依赖下的创新活跃型,全域适应模式的驱动机制包括行业格局稳定下的技术受制型和“技术缺位—资源支撑”型。研究较早地系统揭示了技术封锁情境下中国企业的战略应对模式及情境依赖理论机制,也为相关企业战略选择提供实践参考。
中美贸易摩擦,实体清单,战略应对,混合方法,
题目:
王琦琦,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刘军,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袁艺玮,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以往关于工作重塑的研究通常聚焦于“趋利”动机下的促进型工作重塑,并隐含其积极效应假设,而忽视了“避害”动机下的防御型工作重塑及其可能产生的综合影响效应。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本研究探讨了防御型工作重塑对员工自身的影响,构建了防御型工作重塑发挥作用的整合模型。基于213名员工连续10个工作日的每日问卷调研数据,采用多层路径分析进行假设检验,发现控制促进型工作重塑之后,防御型工作重塑分别增加员工焦虑情绪和感知控制,进而作用于情绪耗竭和工作投入;同时,员工解释水平调节了防御型工作重塑通过感知控制对情绪耗竭和工作投入的间接效应。本研究丰富了对工作重塑的理解,并为企业管理中有效发挥工作重塑的积极效应提供了借鉴。
防御型工作重塑,焦虑,感知控制,情绪耗竭,工作投入,
题目:
邓新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周强,江西金融发展研究院 刘新韬,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文试图以探讨多市场接触与企业供应链战略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将多市场接触的研究视角由竞争企业间扩展到竞争主体外的第三方,从而为企业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下如何采取理性有效的供应链战略提出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多市场接触与强硬供应商战略之间正相关;(2)多市场接触与强硬经销商战略之间负相关;(3)供应商集中度会削弱多市场接触与强硬供应商战略之间的正向关系;(4)客户集中度会削弱多市场接触与强硬经销商战略之间的负向关系。具体而言,当多市场接触企业面对上游供应商时,竞争企业会选择对上游供应商实施强硬战略;但当面对下游客户时,竞争企业之间会展开激烈的竞争。同时,供应商集中程度越高,企业对供应商的竞争强度会减弱;客户集中程度越高,同类竞争企业间的竞争强度会减弱,但面对经销商的竞争强度会增加。本研究验证了相互克制理论在供应链领域的部分适用,丰富了多市场接触的相关理论研究,并拓展了供应链竞争问题的边界,将边界条件从二元组扩展到三元组,为供应链管理文献提供新的视角。研究对企业高层管理者具有重要启示,为其在多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供应链战略选择提供了参考。
多市场接触,供应链战略,相互克制效应,供应商,经销商,
题目:
费显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品牌研究所 徐德华,鄂州市鄂城区委组织部 李若茜,苏州城市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 邹婧琦,南方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在互联网活动中,个体的社会身份具有较高的不可识别性,即匿名性。相对现有研究大多关注匿名性给个体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本研究探讨了匿名性对个体后续不相关消费行为的积极作用,通过四个实验验证了以下结论,:(1)匿名(vs.非匿名)状态会增加个体后续的探索性消费行为(实验一);(2)产生这一效应是由于匿名状态激活了个体的大胆心态(实验二);(3)当呈现社会规范线索时这一效应会减弱甚至消失(实验三);(4)个体的社会存在感对该效应有调节作用,具体而言,较高的社会存在感会弱化该效应(实验四)。本研究结论为匿名性和探索性消费行为相关理论研究及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匿名性,去抑制化效应,大胆心态,探索性消费行为,社会存在感,
题目:
王葶亦,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陈荣,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赵婧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品牌标识情境性变化在实践中逐渐增多。本文从消费者对品牌感知的视角切入,旨在探究品牌标识情境性变化的影响机制。本文开展的三个实验的结果均表明,相较于未做改变的品牌标识,进行情境化设计的品牌标识能够显著提升消费者感知到的品牌温暖。实验1与实验2结果表明,品牌标识情境性变化对消费者品牌温暖感知的影响由感知标识活力作为中介。实验3检验了品牌标识情境性变化影响品牌温暖感知的边界条件,发现只有当消费者对情境期待性较高(vs.较低)时,品牌标识情境性变化才可能发挥积极作用。本研究拓展了品牌标识的暂时性改变对消费者品牌情绪感知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对企业情境化设计品牌标识的方向和时机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品牌标识情境性变化,感知标识活力,品牌温暖感知,情境期待程度,
题目:
蔡闫东,南京审计大学内部审计学院 倪古强,浙江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陈建宇,南京审计大学内部审计学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利用社交媒体披露信息,然而,社交媒体披露存在着“标题党”现象。本文利用预期违反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分析并检验了社交媒体“标题党”、业绩状况对投资者投资判断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不使用“标题党”,当社交媒体使用“标题党”披露公司业绩时,投资者判断的投资吸引力更低。研究还发现,在公司业绩一般的情况下,相较于不使用“标题党”,当社交媒体使用“标题党”时,投资者判断的投资吸引力更低;在公司业绩良好的情况下,无论社交媒体是否使用“标题党”,投资者判断的投资吸引力均比较高且无显著差异。进一步研究表明,社交媒体“标题党”与投资者判断的投资吸引力之间的关系被投资者感知的预期背离程度所中介;社交媒体“标题党”与投资者感知的预期背离程度之间的关系被公司业绩状况所调节。本文丰富了社交媒体披露特征的相关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交媒体披露特征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社交媒体,标题党,业绩状况,预期违反理论,投资吸引力,
题目:
袁知柱,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高毓苑,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陈禹彤,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选取中国非金融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了企业所在省份的外部法治水平和内部公司治理有效性对劳动力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法治水平及公司治理均能提高劳动力投资效率,且两者对劳动力投资效率的影响存在替代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产权性质及劳动力调整成本不同,法治水平与公司治理对劳动力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存在差异。区分非效率劳动力投资类型,检验发现法治水平和公司治理对劳动力投资过度与投资不足行为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缓解融资约束及抑制代理冲突,是法治水平与公司治理提升劳动力投资效率的作用路径。高效率的劳动力投资会提升企业经营绩效,且这种效应具有持续性。研究结果通过了替换变量度量方法、排除其他类别投资行为干扰、解决变量内生性等问题的稳健性检验。
法治水平,公司治理,替代效应,劳动力投资效率,
题目:
连燕玲,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孙汉,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高皓,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在面临外部市场环境危机加剧和内部财务困境的双重威胁时,民营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进行“抱团取暖”式的变革方式能否提升自身的韧性?以2009~2021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发布的战略合作协议公告为基础,本文系统检验了战略联盟对民营企业韧性的驱动机制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战略联盟能够显著提升民营企业韧性。在缓解反向因果、样本选择等一系列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依旧成立。影响路径检验显示,战略联盟通过增强风险承担能力、激发创新关注以及改善资金融通渠道,进而提升民营企业韧性。区分市场环境层面和企业内部危机因素,高市场环境动态性、高市场环境复杂性和高财务困境风险会强化战略联盟对民营企业韧性的促进效应。基于战略联盟主体异质性和联盟对象特征的拓展性分析发现,当联盟主体属于高科技行业、小规模企业和后发企业,以及联盟合作伙伴包含国有企业特别是获得高科技称号时,战略联盟对民营企业韧性的正向作用更为明显。本文认为在依赖内生式增长动力不足的现实背景下,应当充分关注民营企业参与战略联盟的增量价值,从而为促进我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战略联盟,组织韧性,风险抵御,创新关注,新常态危机,
题目:
马永强,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陈伟忠,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随着中小股东保护制度的日益完善,中小股东积极主义方兴未艾,其经济后果值得重点关注。本文实证检验了中小股东积极主义对分析师盈余预测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小股东积极主义能够显著降低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和乐观偏差,有效改善分析师盈余预测质量;上述结论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中小股东积极主义通过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和降低企业财务重述可能性起到信息“提质效应”,从而降低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通过吸引更多媒体关注和增强分析师同行竞争起到信息“纠偏效应”,从而降低分析师盈余预测乐观偏差。横截面检验发现,上述作用在公司治理水平差、市场关注度低的情况下更强。最后,研究还发现,在信息“提质效应”和“纠偏效应”的作用下,中小股东积极主义还显著降低了分析师盈余预测分歧度。
中小股东积极主义,分析师盈余预测质量,信息披露,
题目:
李阳,南京审计大学商学院 许晖,南开大学商学院 王千金,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西方对华技术封锁不断加剧,我国在关键产业、关键环节中“卡脖子”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突破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并实现持续性创新,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议题。本文基于迭代式创新理论视角,选取制造业新材料领域一家单项冠军企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深度解构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发现:(1)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不确定情境可以从技术创新突破问题和技术创新突破方法两个维度划分,且不确定情境呈现非线性动态演化轨迹;(2)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迭代式创新可以被解构为“学习—优化—验证”的策略组合,且过程中不同阶段三模块呈现差异化特征;(3)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过程中的主导逻辑体现为从“因果逻辑(目标→手段)”向“效果逻辑(手段→目标)”,再向“双主导逻辑(目标?手段)”过渡,不同主导逻辑下的创新目标、手段、对标等会适应性调整与匹配;(4)单项冠军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迭代式创新突破的主要矛盾为“兼顾工艺、设备技术的延续与破坏,实现成熟技术优化与前沿技术突破”。本文最终形成的理论框架既是对迭代式创新理论解释边界的拓展,也是在“小院高墙”技术封锁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对单项冠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路径理论规律挖掘的新尝试,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小院高墙,单项冠军企业,六氟磷酸锂,关键核心技术,迭代创新,
题目:
刘俊颖,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洪妍妍,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关新雅,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金晓剑,天津大学能源工程管理研究中心
由于高度定制化的特征和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项目型组织在平衡需求响应与效益增长之间面临严峻挑战。价值创新为项目型组织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引。然而,现有研究尚未揭示项目型组织如何有效实现价值创新。模块化作为生产方式的重要变革,其知识转移在应对客户需求方面具有显著潜力,为项目型组织实现价值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海油工程企业的荔湾3-1、深海一号、亚马尔LNG和加拿大LNG四个典型模块化项目为例,通过嵌入性双案例对比分析发现:(1)紧密耦合与松散耦合模块化产品在结构和功能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2)紧密耦合模块化产品的知识转移表现为“内化积累—模式创新—经验深化—产品突破”的动态过程,而松散耦合模块化产品的知识转移呈现的是“要素累积—优势塑造—效率提升—多元重构”的动态过程;(3)紧密耦合与松散耦合模块化产品在项目型组织的价值创新机理上呈现出“效用集成—能力固化—双重飞跃”与“效用多样—能力延展—互通融合”的异质性。本研究通过模块化产品的知识转移,拓展了项目型组织价值创新理论,揭示了模块化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推动企业价值创新的关键作用。
项目型组织,价值创新,客户需求,知识转移,模块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