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01 完善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赵振华,中共中央党校
02 新发展格局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分析框架、内在逻辑与政策重点
刘志彪,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
03 数据开发与占有权最优安排:基于数据要素财产权利的分析
龙登高,等
04 数字经济核心部门技术进步、新增产业关联与经济效应——基于生产网络的分析框架
李杰,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暨南大学产业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决策研究实验室,等
05 公路网络、产品贸易与区域协调发展
郭冬梅,等
06 农业要素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劳动力转移为视角
龚斌磊,等
07 减税政策的区域异质性投资效应
刘勇政,等
08 地方债务化解与地区经济增长:来自融资平台转型的证据
周博,等
09 货币政策与市场结构:来自龙头企业供应链资金占用的证据
顾雷雷,等
10 外部市场冲击与本国企业创新:以人力资本外部性为视角
邓仲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11 自愿性国际标准协调与企业出口决策调整
王明涛,等
12 碳关税、碳减排及其福利影响的定量研究:基于内生碳价的一般均衡模型
王欢欢,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吴骁骏,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题目:
赵振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完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完善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意义重大而深远,有助于抢抓发展机遇和应对风险挑战,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展绿色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完善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必须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系统思维,坚持因地制宜,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等原则,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和分配体制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生产力,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
题目:
刘志彪,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在于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重塑经济内外循环体系。本文以“全球化动力机制重塑—资源配置机制优化—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国内市场性状演变”为主线,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全国统一大市场互动的理论分析框架,系统阐释二者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尤其突出新发展格局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引领作用分析。研究表明,驱动中国经济全球化动力机制从依赖外部市场的“客场全球化”向依托本土市场的“主场全球化”转型。与此相适应,资源配置机制需从政府主导的赶超型配置转向市场为基础的“质量—效率型”配置,通过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同,实现要素配置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全球产业分工则从遵循效率优先的产品内分工,转向追求效率与安全并重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重构,要求打破国内市场分割与行政保护,构建“统一又强大”的市场体系,以协同产业链与防控风险。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指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只有坚持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取向的改革,增强供需双方在总量与结构上的适配性,才能依托于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实现经济顺畅循环,才能提升市场主体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获得感。为此,本文提出,要用逆周期政策修复总需求结构,适度增加政府支出规模;要加强微观经济层面的改革,尤其要进行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占比,以壮大市场规模;要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供给结构调整,提高供给适应不断升级的需求结构的能力,构建供需良性循环机制。
新发展格局,全国统一大市场,经济全球化,产品内分工,扩内需优供给,
题目:
龙登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 刘紫卓,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 王勇,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借助算力和算法对数据要素进行开发利用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开发过程中新增的财产权利如何有效配置才能更好地激励数据开发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又能保护数据所有者的利益和隐私。本文借鉴土地占有权理论,从数据开发的视角,提出数据要素占有权理论,分析其最优安排和相应的福利效应。数据要素占有权是企业投资数据开发所获得价值增量的产权形态,属于非所有者支配的财产性权利,具有产权激励与风险管理的经济功能。本文构建了数据所有者和数据开发企业之间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在纳什讨价还价模型框架下分析最优的占有权安排。研究发现,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数据占有权的最优安排需要基于数据要素及其市场特征进行调整。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的主要创新是基于要素开发的视角阐明了数据要素产权的最优安排,凸显了占有权的开发激励功能,为完善数据要素的产权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数据产权,占有权,数据开发,扩权赋能,
题目:
李杰,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暨南大学产业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决策研究实验室 杨海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谢婉晴,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王圣哲,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及稳就业、促消费、增强经济韧性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产业关联的视角对生产网络模型进行了拓展,利用全国投入产出表反事实模拟了数字经济核心部门技术进步产生的新增产业关联,从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韧性、劳动力配置、居民消费四个方面展开经济效应分析,并与美国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核心部门发生技术进步后,中国新增的产业关联主要表现为产业数字化,而美国表现为数字产业化。其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推动GDP增长;第二,数字经济核心部门呈现就业需求创造效应,新增产业关联部门呈现就业需求替代效应;第三,增强了GDP应对价格上涨冲击保持稳定的能力,并加快了数字产品价格上涨冲击后总产出的恢复速度;第四,促进了代表性家庭对其产品的消费。最后,本文从如何通过数实融合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增强经济韧性、促进就业并优化就业结构及增加居民数字产品消费的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数字技术,生产网络,经济韧性,劳动力份额,居民消费,
题目:
郭冬梅,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郑怡林,上海师范大学全球城市研究院 李昕,北京市丰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吴雨恒,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吴楠,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行政区之间协调的高成本导致具有准公共品属性的跨区公路资源配置不足,潜在地损害区域经济发展。本文聚焦京津冀城市群,以公路网络作为区域贸易的核心载体,通过构建地区生产结构和生产效率异质的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基于2019年京津冀200个区县的微观数据量化分析公路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公路资源有效配置的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公路资源的错配大约会造成674.8亿元的福利损失,跨省、跨城乡的路段公路资源配置相对不足,降低了各地区优势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和地区间产品贸易规模。最优公路扩容规模约为公路存量的3%,将更多公路资源配置在跨省和跨城乡之间,能够有效提高公路网络效率,并缓解错配造成的福利损失。本研究旨在为打破区域行政壁垒、优化公路网络、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协同性提供政策借鉴。
内生路网,贸易成本,区域协调发展,量化空间模型,
题目:
龚斌磊,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 胡沛楠,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魏霄云,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劳动力转移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促进劳动生产率收敛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农业部门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但新增转移人口却趋于停滞。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创新地构建允许兼业的三部门模型,探究农业要素合理配置的“推力”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拉力”如何影响劳动力就业决策与转移,进而影响整体就业结构及各部门的效率与产出。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仅依靠“推力”能明显优化就业结构,并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68.9%,但进入非农部门的低效劳动力会使非农劳动生产率降低4.4%;另一方面,仅依靠“拉力”会极大提高转移人口的产出,使非农部门与整体经济分别增长20.4%和18.0%,但无差别地吸引农业劳动力会使农业产出降低9.8%,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造成威胁。“推拉结合”的政策组合则能实现多部门协同发展,避免结构性失衡。本文还结合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背景对上述政策效果进行了再评估。
农业要素配置,迁移成本,劳动力转移,高质量发展,
题目:
刘勇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徐贻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邓怀聪,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
中央政策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有效执行。在“减税难减支”的现实背景下,需要关注中央减税政策带来的收入冲击是否会因地方政府采取差异化的财政筹资策略而产生区域异质性政策效应。本文以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为切入点,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研究了中央减税政策在区域间产生的异质性投资效应及其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总体上,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具有显著的投资促进效果;政策效果呈现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政策的投资促进效应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投资无显著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应对减税冲击的差异化财政筹资策略是导致这种区域异质性效应的重要原因。具体而言,在减税冲击下,发达地区政府拥有包括发行地方城投债和增加土地出让在内的多元筹资渠道以支撑其贯彻落实减税政策;而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相应的筹资渠道,可能通过减少政策落实、加强税收征管等方式应对收入下降冲击,最终削弱或抵消了减税的政策效果。本文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在于,在地方财政压力未得到有效缓解的情况下,中央减税政策可能产生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效应,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均衡发展。
减税政策,企业投资,区域异质性效应,政府财政筹资策略,
题目:
周博,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梁蕴佳,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赵绍阳,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推动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既是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内在要求,又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关键内容。本文利用多套微观数据从经营绩效、资源配置、经济增长的视角考察了融资平台改革转型的化债效果及其经济效应。研究发现:(1)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显著降低了自身的负债和资产规模,同时提高了其盈利能力;(2)在机制上,改革转型的融资平台一方面通过偿还存量债务使其负债和资产规模下降,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更多的经营性业务来实现自身盈利能力的提升;(3)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在地区层面使低效率企业的信贷融资与投资水平显著减少,而高效率企业的信贷融资与投资水平明显增加,从而改善了地区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当前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背景下如何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提供了重要参考。
剥离融资职能,市场化主体,溢出效应,资源配置效率,
题目:
顾雷雷,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 王南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彭俞超,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简苏尔·居来提,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市场公平竞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一些企业采用基于供应链资金占用和金融获利的市场扩张模式,可能对货币政策传导造成影响。通过构建一个考虑商业信用占用特征的两阶段博弈模型,本文发现:当货币政策扩张降低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成本时,客户更偏好购买行业龙头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行业龙头企业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会采取主动降价的措施实现市场份额扩张,占用更多商业信用资金进行金融市场投资。基于上市公司季度财务数据的一系列实证检验支持了上述理论发现。机制分析表明,货币政策扩张并未直接影响龙头企业的信贷规模,而是通过缓解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使信贷资金以商业信用的形式流向市场地位较高的龙头企业。本文的研究结论揭示了货币政策扩张存在加剧市场集中的效应,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推进市场公平竞争、帮扶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益思路。
货币政策,商业信用,市场结构,反垄断,
题目:
邓仲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本文的理论研究表明,外部市场负向冲击对本国企业创新有着抑制效应,但企业所在城市的人力资本外部性具有“生产效率提升效应”,有利于促进生产成本最小化的企业创新产出,进而缓解外部市场冲击对创新的不利影响。本文利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海关—专利”匹配数据和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考虑外部需求和成本冲击,构建了企业层面的统一外部冲击变量,并通过经验研究证实了基本理论假说。本文进而采用明代进士数据作为工具变量、使用2006—2020年上市公司专利数据、进行反事实分析以及考虑更具外生性的冲击政策影响,基本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外部市场冲击对企业发明专利产出影响更大,大企业、国有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应对外部冲击更有效。机制分析进一步证实,除生产效率提升效应外,人力资本外部性还可通过产业多样性和本地知识网络可及性对冲外部市场负向冲击。本文可以为新发展格局下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实现良性互动提供政策启示。
外部市场冲击,企业创新,人力资本外部性,创新韧性,
题目:
王明涛,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李宏亮,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谢建国,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商学院
产品标准协调是中国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和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在自愿性国际标准协调情形下,探究企业如何调整出口决策,并利用2001—2015年全球国际标准协调数据与中国海关企业贸易数据对理论预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自愿性国际标准协调限制了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同时促使企业退出出口市场。机制分析发现,自愿性国际标准协调具有选择性创新效应,只对高生产率企业产生创新激励,加剧了市场竞争的筛选作用,挤压中小企业的出口生存空间。同时,自愿性国际标准协调抑制非标准化产品的出口信念预期,且该抑制作用随标准化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张而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自愿性国际标准协调提升了企业产品出口集中度,扩大在位产品出口规模,提升了在位产品的出口质量。本研究有助于从企业出口动态视角深入理解当前正在推进的标准制度型开放政策可能的影响,同时为政府设计配套政策提升企业对标准的适应力、降低国际市场过度退出风险提供决策参考。
标准协调,选择性创新,出口信念,出口调整,自愿性,
题目:
王欢欢,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吴骁骏,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基于多国多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本文首先在无减排技术与有减排技术两种模型下,定量估算了碳关税的经济与福利影响。结果显示:碳关税改善了加征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福利水平,但是降低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实际GDP和福利;相较于无减排技术的模型,减排技术提升了单位能源的碳排放效率,降低了企业生产的碳排放水平,显著改善了能源使用效率,进而减弱了碳关税的负面影响。其次,就作用机制而言,碳关税通过影响碳价、碳减排技术以及生产和贸易格局发挥作用,并借由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资源再分配效应影响碳排放。再次,就行业而言,碳关税的影响在上下游行业间传导,并呈现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就地区而言,能源密集型地区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大。最后,行业和区域政策模拟表明,为了削弱碳关税的负向影响,可考虑对高碳排放行业和地区采取预防性的碳价提升和强化监管措施。
碳关税,碳减排,福利变化,技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