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经济》2025年第7期

会员社区
| 来源:《中国农村经济》2025年第7期目录
来源: 《中国农村经济》2025年第7期

目录

01 人工智能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逻辑、运行机制与跃升路径

黄先海,黄雨晗,虞柳明

02 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曹玉昆,等

03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理论解构与现实考察

郭晓鸣,温国强,郑荏元

04 农村生产性老龄化:理论阐释、现实约束与优化路径

徐亚东,林进龙,张应良

05 儿童早期养育质量社会支持对农村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一项实验研究

聂景春,等

06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如何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

王浩旸,黄漫宇,杨 露

07 饲料结构变动下的生猪市场调控指标比较:猪粮比还是猪料比

陈一铭,李贝贝,毛学峰

08 分配制度的权利内涵及其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张 磊,刘长庚

09 县域帮扶政策实施是否缩小了县域间经济差距——基于自我发展能力的视角

米 晶,张莉琴,林万龙

# 01 #

题目:

人工智能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逻辑、运行机制与跃升路径
作者:

黄先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中心 黄雨晗,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中心 虞柳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

摘要:

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意义重大。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本文首先从生产力三要素出发对农业新质生产力进行了内涵解构。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赋能引擎,以新农人、新农技、新农作及新型要素组合为基本内容,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战略导向的高阶农业生产力形态。进一步,本文对人工智能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现逻辑、运行机制、发展困阻与推进路径进行了细致梳理。通过重塑新质生产要素的质态属性与组合样态,人工智能为活跃型、强韧型、高效型、智慧型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发展动能。但在赋能过程中仍存在人力资本双元失衡、关键技术路径依赖、数据要素价值沉寂、应用场景支撑缺位等现实障碍。因此,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着力重点是以人才引育为抓手、以技术攻关为关键、以数据统筹为重点、以场景创新为方向,从而加快推进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

马克相关数据:

人工智能招聘大数据

上市公司人工智能水平

人工智能企业数据库

# 02 #

题目:

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作者:

曹玉昆,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敬烨,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黄显乔,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 任,月,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高玉娟,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

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林业领域的实践应用,成为现阶段林业转型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命题。本文在界定林业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并结合不同区域战略定位、森林资源禀赋与所有权归属,总结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差异化实践路径。研究发现:第一,林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培育林技复合型劳动者、林智互联型劳动资料与林资活化型劳动对象,推动森林高水平保护与林业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提升林产品生产效率、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种社会财富创造能力。第二,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逻辑是“社会形态调整-要素结构重组-多元财富创造”的三维互动过程。第三,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实践中存在两条主要路径,一是“资源资产解构与林智互联创新-绝对级差地租释放-财富创造跃升”的国有森工企业市场化发展路径,二是“资源资本整合与林智互联创新-相对级差地租维护-财富创造跃升”的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路径。本文构建了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总结了因地制宜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为从理论设想迈向实践应用提供了较明晰的发展方向、系统的发展依据与可行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林业新质生产力, 林业经济,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高质量发展

马克相关数据:

农业新质生产力数据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整理-地区版

# 03 #

题目: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理论解构与现实考察
作者:

郭晓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温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郑荏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

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础支撑。本文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制度变迁-产权配置-制度激励”分析框架,全面考察其进展、困扰与深层次矛盾。研究发现:从理论层面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制度变迁是围绕粮食安全战略的边际改进过程,持续优化的制度体系使得农地产权配置市场发生适应性调适,进一步影响了制度激励的传导逻辑。从现实层面看,高标准农田建设在项目精准度、农业生产韧性、筹资渠道、监管与管护效能四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由于耕地保护制度的特殊公共属性以及制度激励工具的后天设计缺失,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着制度性交易成本高、财政投资依赖度大、配套政策协同度低以及建管用衔接不畅的现实困扰。为此,本文认为,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有效发挥基层主体监督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中的柔性功能,建立收益与融资挂钩机制以减少财政投资依赖,探索部门联动式激励机制以促进配套政策协同,坚持系统性理念推动整体区域建设。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 耕地保护, 粮食安全, 制度分析

马克相关数据:

中国县城建设数据库

# 04 #

题目:

农村生产性老龄化:理论阐释、现实约束与优化路径
作者:

徐亚东,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林进龙,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张应良,西南大学商贸学院

摘要:

中国农村老龄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但并非纯粹的负担人口,他们靠自己辛勤劳作获得收入,持续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本文提出“农村生产性老龄化”这一概念,并借此审视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经济问题。该概念的提出基于如下事实判断:一方面,它揭示了农村社会自古以来所秉持的积极老龄观,以及在应对老龄化挑战时展现的经济韧性和自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它是一项战略倡议,是对如何应对老龄化和促进小农经济发展的重新审视,旨在为积极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提供理论支撑。在具体实践中,制约农村老龄人口参与生产性活动的因素包括:健康水平和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较低;生产资料缺失的风险增加、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机会不足;面临身份和年龄的双重歧视、农业农村发展和就业等相关政策的包容性不足等。为有效推动农村生产性老龄化,需提高农村老龄人口的健康水平和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增强其社会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优化土地产权交易方式,全方位实现“愿耕者有其田”;创设并组织农村社会经济活动,拓展农村老龄人口社会参与机会;破除身份歧视和年龄歧视,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农村社会;推进农村生产性老龄化的制度联动改革,提高政策包容性。

关键词:

农村生产性老龄化, 人力资本, 社会参与, 政策包容性

马克相关数据:

地级市-老龄化程度

人口普查整理数据

# 05 #

题目:

儿童早期养育质量社会支持对农村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一项实验研究
作者:

聂景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 王,楠,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 杨,洁,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 史耀疆,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

摘要:

如何提高生育水平、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基于在陕西省10个县(市、区)对656个农村家庭开展的一项随机干预实验,评估了向农村家庭提供养育质量社会支持对儿童早期的养育质量及农村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该社会支持不仅显著提升了养育质量,还使农村妇女的生育意愿显著提升了5.8个百分点。对养育成本的分析表明,该社会支持虽增加了养育中的时间成本,但未提高经济成本,且显著降低了精力成本。成本效益分析表明,该社会支持的户均成本仅为2039.6元,使农村妇女多生1个孩子的成本为7.02万元。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提高农村养育人的科学养育能力、提升现有养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能够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实现生育意愿提升和养育质量提高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

生育意愿, 养育质量, 儿童早期发展, 随机干预实验, 成本效益分析

马克相关数据:

人口生育老龄化政策数据表

# 06 #

题目: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如何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
作者:

王浩旸,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服务经济双循环发展研究中心、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黄漫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杨,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

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是中国在优化供给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本文立足国内大循环,从理论与实证层面探究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利于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第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可以拓展企业创新边界、减少非效率投资、优化供需匹配,进而促进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第三,企业特征层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国有企业、低融资约束企业和非出口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效果更强;行业特征层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更有利于非制造业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区域特征层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升作用在城市群成熟度与数字化水平更高的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第四,相较于自然性分割,制度性分割降低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够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关键因素。本文为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推动高质量产品供给提供了理论与经验证据。

关键词:

全国统一大市场, 产能利用率, 创新边界, 非效率投资, 供需匹配

马克相关数据:

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水平-原始数据+结果

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数据

# 07 #

题目:

饲料结构变动下的生猪市场调控指标比较:猪粮比还是猪料比
作者:

陈一铭,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李贝贝,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毛学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摘要:

一直以来,猪粮比是衡量生猪产业盈利能力与生猪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是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赔付指标。但是,猪粮比能否真实反映生猪与饲料市场的关系受到较多质疑。考虑到豆粕是玉米之外的又一重要饲料来源,在豆粕饲料占比逐渐升高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玉米和豆粕与生猪市场的价格联系,发现玉米价格、豆粕价格与生猪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豆粕价格在饲料成本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将玉米价格和豆粕价格考虑在内的猪料比替代猪粮比的可行性,发现猪料比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养殖利润的盈亏平衡点;通过利用时变协整模型估计盈亏平衡点的猪粮比和猪料比,发现衡量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的猪粮比和猪料比均随时间动态变化,而猪料比波动更小、适用性更强,这进一步印证了猪料比指标的优势。本文结果表明,以猪料比为依据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养殖亏损期,从而有效地进行生猪产能调控。并且,以猪料比为标的设计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能够更有效地避免农民亏损。

关键词:

猪粮比, 猪料比, 生猪市场, 时变协整模型

马克相关数据:

猪肉产量、出栏、猪生产价格指数、粮食数据

# 08 #

题目:

分配制度的权利内涵及其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作者:

张,磊,湘潭大学商学院、湘潭大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中心 刘长庚,湘潭大学商学院、湘潭大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中心

摘要: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生产与分配是人类社会各阶段的基本经济问题,共同富裕要求实现生产增长与分配共享的协同。分配制度本质上是对各要素主体在生产和分配过程中的一系列权利的规定,主要包括参与权、收入权、保障权。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分配制度变迁中的市场、政府、社会三重逻辑趋于融合,对各要素主体的参与权、收入权、保障权的配置持续优化,全体居民生产参与的平等程度和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不断提高。进入新时代,分配制度改革的权利配置演进方向是平等的参与权、广泛的收入权、充分的保障权,以实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有机统一,促进经济效率的工具理性和公平正义的价值理性的统一,进而推动生产增长和分配公平协同的共同富裕。分配制度改革要继续坚持市场、政府、社会三元逻辑的协同,赋予人民平等的参与权、广泛的收入权、充分的保障权,促进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坚定走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

关键词:

分配制度, 共同富裕, 权利配置, 生产分配, 效率和公平

马克相关数据:

泰尔指数、城乡收入差距

应届生网络招聘大数据

上市公司员工学历、工资数据

# 09 #

题目:

县域帮扶政策实施是否缩小了县域间经济差距——基于自我发展能力的视角
作者:

米,晶,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张莉琴,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林万龙,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

以县域为单元对落后地区实施帮扶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县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的视角,采用DID模型评估2013-2022年县域帮扶政策实施对县域间经济差距的影响,为后续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县域帮扶政策实施显著缩小了县域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县域间人均财政收入差距和县域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且这一结论在经过PSM-DID估计、安慰剂检验等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从作用机制来看,县域帮扶政策实施主要通过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来提升脱贫县经济自我发展能力,进而缩小县域间经济差距。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普通脱贫县,县域帮扶政策实施对原深度贫困县、山区县和基期农业产值占比高的县域帮扶作用更弱。本文认为,未来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应注重从短期扶持向长期赋能转变,分层分类因地制宜地开展帮扶工作,注重提升县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

关键词:

县域帮扶政策, 县域间经济差距, 自我发展能力, 产业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

马克相关数据:

中国县域数据库5.0版

泰尔指数、城乡收入差距

国家级贫困县名单、摘帽数据

下载链接
需要登录后查看 点击登录
客服一:372574023(QQ)
客服二: macrodata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