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4年第7期目录、摘要和相关数据

会员社区
| 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4年第7期
来源: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4年第7期

目录

01 土地市场降温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来自区县级数据的证据

周佳音,陆毅

02 政府采购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视角

武威,曹畅,王馨竹

03 碳达峰目标如何引领城市低碳转型——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张兵兵,董安然,段玉婉

04 跨国公司外迁经济影响与应对政策效果评估——基于CGE模型的分析

张硕,周梅芳,朱能高

05 关税冲击如何影响中国企业的全球价值链攀升

李小平,崔致远

06 数字经济与企业创新迎合行为:信息缓解政策扭曲效应的实证研究

李健,等

07 双循环视角下供需结构转型与碳减排效应

王钰冰,郭凯明

08 经济不确定性、个体创业与创业机会不均等

杨紫,等

09 数字基础设施与粮食生产:基于深度学习的实证证据

刘生龙,张晓明

10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实融合的测算与时空比较——基于专利共分类方法的研究

周密,王雷,郭佳宏

# 01 #

题目:

土地市场降温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来自区县级数据的证据
作者:

周佳音,陆毅

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

土地市场持续降温会引发土地财政格局发生改变,进而波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使之不同于以往。本文基于中国区县级数据,构建强度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土地市场降温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市场降温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升,其内在逻辑在于,土地市场降温导致土地流拍增加、土地出让收入下降,进而通过财力渠道引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升。为应对债务压力,地方政府偏好发行长期债券并增加借新还旧比重,这进一步加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累积。异质性分析发现,城投债存量较高的地方政府更容易受到土地市场降温的负面冲击,而财政收入质量较高的地方政府则能够较好地抵御上述风险。本文系统分析了土地市场降温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变化及机制,为缓解地方财政压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供了实证证据及政策参考。

关键词:

土地财政,土地流拍,地方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财政可持续

马克相关数据:

土地出让微观数据

中国县域数据库5.0版

# 02 #

题目:

政府采购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视角
作者:

武威,曹畅,王馨竹

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摘要:

立足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需求,利用政府采购来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需求侧政策功能优势。本文以2015~2021年度国家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政府采购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效果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政府采购可以显著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激励效果在实质性创新与策略性创新中均有体现,政策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提升扩张发展效率及降低违规经营风险。聚焦直接的产业链供应链互动关系特征影响,供需互动周期越长、供需关系稳定性越强、供需活动透明度越高,则政府采购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支持效果越突出。考虑间接的产业链供应链政策传导效果,政府采购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客户的创新水平都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性促进效果,但产业链供应链政策支持及传导影响主要在本地政府采购中得到体现。挖掘政策制约因素,财政透明度可以有效改善政府采购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实质性创新激励效果,且金融科技政策与政府采购创新政策支持整体上存在显著替代关系。应逐步完善政府采购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制度要求,持续优化区域及营商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有助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体系。

关键词:

政府采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产业链供应链

马克相关数据:

政府采购明细数据

专精特新小巨人财务数据

上市公司-上下游、客户数据匹配

# 03 #

题目:

碳达峰目标如何引领城市低碳转型——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作者:

张兵兵,董安然,段玉婉

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摘要: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破解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难题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对此,本文构建一个委托—代理框架,揭示碳达峰目标引领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从2006~2019年低碳试点城市的五年规划等文件,手工收集碳达峰目标设立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了碳达峰目标对低碳转型的净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碳达峰目标设立可以显著促进低碳转型。经过安慰剂、异质性处理偏误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碳达峰目标对低碳转型的促进效应因城市资源禀赋、市场化水平的差异以及地方政府是否面临换届而呈现显著的异质性。机制检验表明,碳达峰目标通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增加绿色环保投资进而推动城市低碳转型。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以强时间约束形式设定碳达峰目标,采取弱时间约束形式的碳达峰目标更有利于发挥其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引领效应。

关键词:

碳达峰目标,低碳转型,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环保投资,双重差分模型

马克相关数据:

“低碳城市”三批试点城市名单DID

“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城市名单DID

# 04 #

题目:

跨国公司外迁经济影响与应对政策效果评估——基于CGE模型的分析
作者:

张硕,周梅芳,朱能高

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摘要:

跨国公司外迁事关中国产业链安全和宏观经济稳定,然而对当前的外迁现实、宏观影响和政策应对效果进行科学量化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以测度制造业跨国公司外迁为前提,识别外迁冲击路径,构建区分内外资企业的中国CGE模型模拟外迁的经济影响,并评估三类外迁应对政策的经济有效性。研究发现,2021年制造业跨国公司外迁行业平均外迁程度约为1.5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外迁程度最大。在宏观影响上,跨国公司外迁对GDP(-1.17%)和就业(-0.78%)的影响较为可观,外迁下内需下降2.40%,净出口下降0.47%。在行业影响上,行业产出平均下降0.84%,受到技术溢出渠道切断效应负面冲击影响较大的内资企业及外迁程度较高的资本密集型、出口导向型和投资品行业外资企业产出受损严重,外迁程度较大行业的内资企业及受到外迁直接影响较小的外资企业产出小幅扩张。应对政策可以有效缓解外迁对国内经济、就业和内需的负面影响,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外资企业产出,但也会导致通货膨胀、低端制造业及内资企业产出损失恶化等问题。不同稳外资政策的经济效果存在差异且有明显的行业及企业异质性,因此政策目标优先级不同,有效的应对政策选择需有所权衡。本文研究对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跨国公司外迁,CGE模型,稳外资,宏观经济影响,政策评估

# 05 #

题目:

关税冲击如何影响中国企业的全球价值链攀升
作者:

李小平,崔致远

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

探究关税冲击对价值链攀升的影响是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基于CP模型,引入企业的全球价值链位置测度方法,构建了关税冲击影响企业全球价值链的理论模型,并通过线性一阶近似,拆解了关税冲击对全球价值链位置的作用机制。模型表明,关税降低的直接效应会通过改变中间投入份额和出口产品范围影响企业全球价值链攀升,其间接效应通过影响人力资本水平发挥作用。本文利用2000~2014年中国工企和海关数据库匹配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在“投入下游度”和“产出上游度”上,本国进口关税和出口目的国进口关税的降低均显著促进企业全球价值链攀升。机制检验表明,本国进口关税的降低提升了企业的中间投入份额和人力资本水平,从而推动企业全球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目的国进口关税的降低则通过出口产品范围调整和人力资本升级来推动企业全球价值链攀升。此外,加工贸易比重低、企业自然年龄长、生产率高的企业,关税降低对其全球价值链攀升的促进作用更大。本文运用数理模型对关税冲击影响企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拆解,为制定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关税冲击,全球价值链,贸易模型

马克相关数据:

中国工企和海关数据库匹配

上市公司与海关数据匹配

# 06 #

题目:

数字经济与企业创新迎合行为:信息缓解政策扭曲效应的实证研究
作者:

李健,赵乐欣,姚能志,白俊红

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农村金融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政府创新激励政策为企业研发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但也导致了企业凭借信息优势以创新迎合行为反制政策初衷的创新困境。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迎合行为的影响、情境效应、作用机制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抑制该地区企业创新迎合行为,这种抑制作用主要来自数字产业相关从业人员的增加。对于异质性分析,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迎合行为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小规模企业、处于低行业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处于低营商环境中的企业更显著。对于机制分析,数字经济能够通过降低企业与外界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抑制企业创新迎合行为。对于经济后果,数字经济既能直接影响企业创新产出,也能在降低企业创新迎合行为的同时,间接改善由此产生的创新产出下降问题。本文丰富了数字经济打破“信息孤岛”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当前科创实践中存在的“高投入、强数量、弱质量、低效率”现象提供了可能的解决路径,而且为抑制企业创新迎合行为以及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微观依据。

关键词:

数字经济,创新迎合行为,信息不对称,产业政策

马克相关数据:

上市公司专利明细数据1988-2023

地级市数字经济指数测算

上市公司控制变量大全

# 07 #

题目:

双循环视角下供需结构转型与碳减排效应
作者:

王钰冰,郭凯明

单位: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摘要:

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变革中,准确把握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双循环下供需结构转型视角为此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定量参考。本研究发现,中国经济供给结构中各个产业之间和需求结构中各类需求之间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存在显著差别,且都呈现趋势性转变。研究由此构建了把一国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分解到各个产业和各类需求的发展核算框架,以及为满足特定国家特定需求的各个国家相关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数据库,以此对中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供需动因进行了定量分解。研究表明,中国初级产品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燃气与水生产供应业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碳排放总量上升和碳排放强度下降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供需结构转型的影响也较为显著。中国供给侧碳排放总量的出口(净出口)贡献率高达20%~30%(10%~25%),而消费品和投资品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总量的进口贡献率基本在10%以内。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一个能源替代技术和使用技术的创新问题,而且是一个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资源配置密切相关的发展问题,本研究为中国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提供了政策参考。

关键词:

结构转型,二氧化碳排放,碳达峰,产业结构,双循环

# 08 #

题目:

经济不确定性、个体创业与创业机会不均等
作者:

杨紫,张勋,黄卓,谭莹

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发展进入“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这对效率和公平的影响巨大且深远。本文利用61个经济变量所构建的中国省级—季度层面的经济不确定性指标,结合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经济不确定性如何影响个体创业与创业机会不均等展开研究。基准回归发现,经济不确定性降低了个体的创业概率。更重要的是,经济不确定性显著减少了以低人力资本、低物质资本和低社会资本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创业机会,加剧了创业机会不均等。就机制分析而言,在需求侧方面,经济不确定性导致了家庭消费降级,降低了市场潜力,减少了创业机会;在供给侧方面,经济不确定性造成银行惜贷,提高了创业的融资成本,抑制了创业活动。在政策思路上,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助于从需求侧的角度缓解经济不确定性对个体创业与创业机会不均等的负面影响,发展数字金融、推动金融普惠则是从供给侧的角度缓解经济不确定性对个体创业与创业机会不均等的负面影响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经济不确定性,个体创业,创业机会不均等,市场规模,数字金融

马克相关数据:

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指数

中国省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

各区县各行业新注册企业数据

# 09 #

题目:

数字基础设施与粮食生产:基于深度学习的实证证据
作者:

刘生龙,张晓明

单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

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增强了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09~2017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入户调查数据,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工具变量方法估计了数字基础设施使用对农村家庭粮食生产总量和播种面积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基础设施使用降低了家庭粮食总生产量和总播种面积。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使用对农村家庭农业生产的负向影响随户主受教育程度变化呈现“U”型特征,同时家庭人均耕地面积越多的农村家庭,其粮食生产受数字基础设施使用的负向影响越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使用主要通过家庭内部的劳动力转移效应和非粮食作物的替代效应减少家庭的粮食生产活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本文认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普及对粮食生产总量和播种面积的负向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应当通过加大惠农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种粮收益、推进数字农业建设等政策措施,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粮食生产,深度学习,配置效应,替代效应

马克相关数据:

县域粮食总产量

# 10 #

题目: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实融合的测算与时空比较——基于专利共分类方法的研究
作者:

周密,王雷,郭佳宏

单位: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摘要: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和重要支撑。本文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求,基于技术驱动产业融合的视角,利用2012~2021年337个城市1879余万条中国专利申请数据及专利-产业匹配信息,采用专利共分类分析方法,测算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水平,并从时间、产业、区域、网络四个维度考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数数融合水平明显高于数实融合水平。第二,从产业维度来看,实体产业方面,具有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依次递减且非均衡发展的融合特征。数字产业方面,数字产品服务业与实体产业的融合水平最高,且数实融合开始逐渐由产品制造领域的融合向以要素驱动和技术应用为导向的融合转变。第三,从区域维度来看,四大板块、不同城市群以及大中小城市的融合水平均存在明显分化。第四,从网络维度来看,中国数实融合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样本期内网络密度由0.204提高至0.254,数实融合仍有较大的产业扩展空间。本文为测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论为推动数实融合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马克相关数据:

上市公司专利明细数据

新质生产力水平测算

新质生产力-地级市百度新闻数据

客服一:372574023(QQ)
客服二: macrodatas@163.com